最近后台收到一堆私信,清一色都是:“律师哥,我信用卡被降额了,几个网贷也逾期了,现在急用钱,还有哪个平台能下款?”“是不是只要不是黑户,就还有机会?”说实话,看到这些问题,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不是因为问题难,而是因为太真实,很多人是在走投无路时才来问,而他们真正需要的,不只是一个“能借到钱”的答案,而是对债务现状的清醒认知。

我就以一个从业十多年、处理过上千起债务纠纷的律师视角,跟你掏心窝子聊聊:逾期之后,到底还有没有网贷能做?如果有,是救命稻草,还是火坑跳得更深?
现实很骨感:逾期≠完全没机会,但选择少得可怜
先说结论:有极少数平台在轻度逾期、非连三累六的情况下,仍可能放款,但这不等于“推荐你去借”。
我查了近期几十家主流和边缘平台的实际风控政策(包括部分小贷公司和持牌消费金融),发现以下几种情况:
刚逾期1-2期,且总金额不大(比如几千块)
少数地方性小贷公司或流量平台(如某呗、某条的“备用金”类产品)可能会基于你过去的良好使用记录,给你一次“容错”机会,但这属于“灰名单试探”,额度低、利率高,而且一旦再逾期,直接拉黑 催收升级。征信已有多次逾期,但未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这类用户基本被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只能转向一些非持牌、高利率、甚至涉嫌违规的“野鸡平台”,这些平台打着“无视黑白户”“秒批下款”的旗号,实则年化利率动辄超过36%,有的甚至暗藏砍头息、暴力催收。已被法院判决、进入执行程序
别想了,这种情况下,99%的网贷系统会直接拒绝,剩下的1%可能是诈骗平台——他们会先让你交“保证金”“解冻费”,然后消失。
所以你看,所谓的“还能做的网贷”,本质上是在拿你的 desperation(绝望)做生意。
你以为的“救急”,其实是“加杠杆”
很多人觉得:“我现在手头紧,借一笔新贷还旧债,等发工资就还上。”听起来逻辑成立,但现实中,90%的人最终陷入“以贷养贷”的死循环。
举个真实案例:
我有个客户小李,月薪8000,原本有两张信用卡和两个网贷,总共欠4万多,因为疫情断收两个月,全部逾期,他听说“某信分高就能借”,于是通过一个第三方引流平台申请了一笔8000元的贷款,到账只有6500(被扣服务费),月息高达5.8%,他还完其中一个网贷后,剩下1500撑不到半个月,为了还这8000,他又借了三个新口子……半年后,债务滚到了17万,最后靠家人卖房才勉强填坑。
这不是个例,而是无数人正在经历的现实。
以案说法:逾期后强行借贷,法律风险远超想象
去年我代理一起案件:当事人张某因网贷逾期被催收公司频繁电话骚扰,甚至收到ps的“通缉令”和“灵堂照片”,更离谱的是,他在逾期后又通过一个自称“助贷中介”的渠道借款3万元,结果对方根本没放款,却让他签了电子合同并收取了3000元“手续费”。
我们起诉后发现:该平台并无放贷资质,所谓“合同”属于无效格式条款,且涉嫌诈骗,法院最终判令退还费用,并认定催收行为侵犯人格权。
但问题是——张某的原始债务仍在,新产生的法律纠纷又耗时耗力。你以为借到钱是解脱,其实是把自己推进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雷区。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你必须知道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
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意味着年利率超过lpr四倍(目前约14.8%)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构成“骗取贷款罪”。
——如果你在申请时隐瞒逾期事实,可能涉嫌违法。《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前审核规范》
要求平台对借款人还款能力进行实质性审查,不得诱导过度负债。
——但现实中,很多平台为冲业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律师总结:别赌“下一个平台能救你”,要学会止损
兄弟姐妹们,听句劝:当你已经逾期,最不该做的事就是继续借钱。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换平台”,而是:
- 第一时间停止以贷养贷,哪怕只还最低,也要保住信用底线;
- 主动联系债权人协商,大多数正规平台都支持个性化分期(最长可达5年);
-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比如委托律师介入谈判,或申请个人破产和解(深圳等地已试点);
- 重建财务纪律,搞清楚自己每月的真实收支,制定可执行的还款计划。
记住一句话:债务可以慢慢还,但信用一旦彻底崩塌,人生重启的成本,远比你想象中高得多。
你现在缺的不是一笔贷款,而是一个清醒的头脑和重新开始的勇气。
别让今天的侥幸,变成明天的牢笼。
逾期了还能借?现在哪些网贷平台还能申请?真相扎心了!,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