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着用钱,点开手机上的几个网贷app,三两下就借到了几千甚至几万,当时填了个“日常消费”或者“装修周转”,也没太当回事,可现在,还款日到了,手头紧,逾期了,催收电话一个接一个,平台开始威胁要起诉、爆通讯录,你慌了——这时候才想起,当初随手填的那项“资金用途”,到底有没有用?

很多人以为,网贷就是借个钱,填啥都行,反正没人查,可真到了逾期被追债、甚至被起诉的时候,才发现:当初那个不起眼的“资金用途”选项,可能成了你唯一能抓住的救命稻草。
咱们今天就来聊透这个事儿:当你网贷逾期,当初填写的资金用途,到底能不能帮你减轻责任、甚至影响案件走向?
先说结论:在特定情况下,它不仅能帮上忙,还可能是翻盘的关键。
为什么?因为根据我国金融监管规定和相关法律精神,网络贷款平台在放款前,必须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进行实质性审查,也就是说,不能你写“买奶粉”,结果拿去炒币,平台还装看不见,如果平台明知或应知你把钱用于非法或高风险用途,却依然放款,那它的过错就大了。
举个例子:你填的是“家庭应急开支”,结果钱到账后转给了某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平台全程没核实,也没提醒风险,一旦你还不上,平台反过来告你违约,法院在审理时就会问一句:你们作为出借方,尽到审慎审核义务了吗?
这时候,你拿出借款合同、app截图,证明自己填写的用途是合规的,而平台未做任何风险提示或资金流向监控——这就可能让平台承担部分责任,甚至影响利息、罚息的计算标准,严重的话,还可能被认定为“违规放贷”。
更进一步,如果你能证明平台存在诱导性宣传,随借随还、不限用途”“秒批到账、无需审核”,那你主张“平台放弃用途审查”的理由就更站得住脚,这在司法实践中,是有判例支持的。
也别指望光靠“用途不符”就能赖账,毕竟,借钱不还是事实,逾期记录也跑不掉,但关键在于——它能成为你谈判的筹码,也能在法庭上为你争取更有利的调解空间。
比如说,你在协商还款时告诉对方:“你们没尽到审核义务,也有责任,能不能减免部分罚息?”或者在法庭上提出:“平台默许资金挪用,存在管理失职,请求调整违约金比例。”这些话,不是白说的,是有法律依据撑腰的。
别小看当初那一行字,它不只是流程,它是你和平台之间权利义务的起点。
以案说法:
2022年,浙江杭州一位借款人小李因网贷逾期被某消费金融公司起诉,要求偿还本金加高额罚息共计8.6万元,庭审中,小李提交了借款申请页面截图,显示其填写的用途为“医疗支出”,但资金实际流入了一个p2p平台,他同时指出,该贷款app在借款过程中从未弹出风险提示,也未对资金用途进行任何形式的核实。
法院经审理认为:出借方未履行对借款用途的基本审查义务,且在放款过程中存在明显疏漏,应当承担相应过错责任。最终判决小李偿还本金及合理利息,但驳回了原告主张的高额罚息部分,并明确指出:“贷款机构不得以格式条款规避自身风控责任。”
这个案子后来被收录进地方法院的典型案例汇编,也成为很多类似纠纷中的参考判例。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一条:
“贷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监督使用借款的,借款人有权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10〕第2号)第十一条:
“贷款人应加强贷款资金支付管理,严格执行贷款资金用途审查,防止借款人将贷款用于国家禁止性领域。”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十四条:
“出借人事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借款人借款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仍然提供借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律师总结:
兄弟姐妹们,网贷不是“随便填填就完事”的游戏,你每一次点击“确认借款”,都是一次法律行为,而“资金用途”这一栏,绝不是走过场——它是你和平台之间的第一道契约防线。
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留证据。保留借款时的原始页面截图、聊天记录、资金流向凭证,关键时刻比哭诉有用一万倍。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只会说“我没钱”,试着从平台是否尽到审查义务入手,看看有没有突破口,哪怕不能全免,也能争取少还一点、晚还一点。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借钱时图快,还钱时就得慢下来想清楚,法律不会偏袒谁,但它永远给有准备的人留了一扇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