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收“炸”通讯录,借款人告赢平台
成都的小李(化名)去年在新浪旗下某网贷平台借款周转生意,却因疫情导致店铺亏损,逾期3个多月未还款,起初她主动联系平台协商分期,可对方态度强硬,直接将催收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催收人员先是电话轰炸小李,见她未及时还款,直接调取其通讯录,向她的父母、同事、大学同学疯狂打电话、发微信:“你女儿是老赖!欠了钱不还!”“李某(小李全名)恶意拖欠,速催她还款,否则起诉!” 这些信息让小李父母气得血压升高,同事对她指指点点,同学群里也炸开了锅,她的生活和名誉彻底被打乱。
小李忍无可忍,咨询律师后,收集了通话记录、短信截图、亲友证言,将网贷平台和催收公司一同告上法院,庭审中,平台和催收公司辩称“催收是为督促还款,合法合规”,但法官结合证据和法律规定,认定催收行为超出合法边界:通讯录属于小李的私密信息,催收公司未经同意就骚扰无关人员,还散布“恶意拖欠”等不实信息,既侵犯了隐私权,又损害了名誉权,法院判决催收公司和网贷平台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小李精神损失费和名誉损失。
法条链接:这些法律“管着”违法催收
《民法典》:
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第1033条:除法律规定或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处理他人私密信息(通讯录、亲友关系等均属私密信息)。《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42条: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10日拘留,可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催收“轰炸”通讯录、骚扰亲友,可能触发此条)《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
明确规定催收人员不得向债务人以外的人透露负债、逾期等个人信息,不得用恐吓、侮辱、诽谤方式催收。
律师总结:遇到违法催收,这样维权更有效
从案例能看出:就算欠债逾期,催收也得守规矩!若你也遭遇“爆通讯录”,记住这3步:
- 留好证据:把催收的电话录音、短信截图、亲友的证言(谁被骚扰、怎么被骚扰的)都保存好,这是维权的“武器”。
- 主动协商 投诉并行:
- 先和平台沟通:说明逾期原因(如失业、疾病等),争取分期/延期还款(别直接躲着,否则催收可能更激进)。
- 向监管部门投诉:银保监会、网信办、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都能受理违法催收投诉。
- 起诉维权:若协商、投诉都没用,可像小李一样,向法院起诉,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失费)。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你的隐私权、名誉权同样受法律保护!遇到违法催收,别慌也别忍,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是正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