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信用卡刚还进去,下个月工资还没发,手头紧得像被拧干的毛巾,一查征信——哎,去年那笔网贷逾期记录还在那儿挂着,这时候,有人突然给你发短信:“额度5万,凭身份证秒批!”你心动了,但又迟疑:我都逾期了,还能贷到款吗?这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新一轮的深渊?

咱们不绕弯子,就从一个真实又扎心的问题聊起:网贷逾期了,到底还能不能再申请新的网贷?
逾期≠彻底“死刑”,但99%的新贷款都是“陷阱”
先说结论:理论上,部分平台可能还会放款;但现实中,能批下来的,几乎全是高风险、高利息、甚至违法的贷款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正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审批贷款时都会查征信,如果你有逾期记录,尤其是“连三累六”(连续3次或累计6次逾期),系统基本会直接拒贷。
但那些你收到的“无视黑白户,秒到账”的短信呢?它们来自哪儿?
答案是:非持牌机构、地下钱庄、甚至是诈骗团伙。
这些平台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还款能力,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你怎么还不上,怎么越陷越深。
你以为的“救急”,其实是“收割”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次逾期,陷入“以贷养贷”的死循环。
举个典型场景:
小王,28岁,某互联网公司运营,月薪1.2万,去年因父亲住院,借了一笔3万元网贷,结果公司裁员,收入断档,逾期了45天,征信花了。
他想重新贷款还旧债,结果发现银行全拒了,这时,一个app弹出:“逾期可借,最高3万,当天放款。”
他点了申请,很快批了1.8万,但他没注意合同细节:年化利率高达198%,还有“服务费”“审核费”等隐性收费。
一个月后,他又还不上了,只能继续借新还旧……半年下来,本金翻倍,催收电话打到老家,妻子差点离婚。
这不是故事,这是我上周刚代理的一个真实案件。
以案说法:逾期后借款,反被套路贷
案例回顾:
当事人李某,因创业失败导致多笔网贷逾期,某天接到自称“金融顾问”的电话,称可帮助其“债务重组”,只需支付800元“手续费”,就能获得5万元低息贷款。
李某信以为真,按对方要求下载了某不知名app,并授权了通讯录、人脸识别等权限,结果不仅没拿到钱,反而在三天内被多个平台“精准”推送贷款信息,随后陆续有三个非持牌平台向其发放总计4.2万元贷款,综合年化利率超过300%。
更可怕的是,这些平台在放款后立即开始暴力催收,甚至将李某的裸照(通过app窃取)发送给其亲友。
我们介入后发现,该“顾问”实为某非法放贷团伙成员,利用个人信息贩卖和恶意app实施“软暴力”催收。
我们协助李某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成功撤销其中两笔涉嫌诈骗的贷款合同。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谁碰谁违法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以下行为均属违法:
-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利率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超过lpr四倍(目前约14.8%)的部分,法院不予保护。
- 《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以欺骗手段取得贷款,数额较大,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 《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未经许可擅自从事放贷业务,年利率超36%且情节严重,可构成非法经营罪。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任何组织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他人个人信息。
也就是说,那些打着“无视逾期”旗号的平台,很多早已游走在犯罪边缘。
律师总结:逾期不可怕,可怕的是病急乱投医
作为处理过上百起债务纠纷的律师,我想告诉你:
逾期本身不是终点,但它是一次警钟。
真正聪明的人,不会在负债后疯狂寻找“新贷款”来填坑,而是做三件事:
- 停止以贷养贷:这是所有债务危机的起点。
- 主动协商还款:多数正规平台支持延期、分期、减免罚息,前提是你要主动沟通。
- 修复征信 提升收入:逾期记录5年后自动消除,期间保持良好信用行为,比什么都强。
没有“天上掉馅饼”的贷款,只有“精心设计的陷阱”。
如果你已经逾期,别慌,也别乱点链接。
拿起电话,联系正规机构协商;
实在扛不住,找专业律师或调解组织帮忙。
真正的出路,从来不是借更多钱,而是学会止损与重建。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钱可以再赚,信用一旦崩塌,重建需要五年;
而人生,经不起几次这样的消耗。
你现在的每一次选择,都在为三年后的自己铺路。
别让一时的 desperation(绝望),毁掉长久的 dignity(尊严)。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