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遇到网贷、信用卡逾期后,可能突然发现催收公司竟然能联系到自己通讯录里的亲戚、朋友,甚至连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都收到了催收消息,这时候大家肯定又疑惑又气愤:催收公司到底是怎么“拿到”我们通讯录的?他们这么做合法吗?今天咱们就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讲讲。

催收公司“搜”通讯录的常见手段
其实催收公司获取通讯录的方式,说起来不算多复杂,但很多都踩了法律的“红线”:
- app权限“埋雷”:不少网贷、分期类app在下载安装时,会弹窗要求“读取通讯录权限”,很多人着急用软件,或者没仔细看提示,随手就点了“同意”,等逾期后,催收公司就能通过这个权限直接获取你手机里的联系人信息。
- “忽悠”债务人主动给:有些催收会玩“心理战术”,比如骗你说“提供通讯录能证明你有还款诚意,帮你申请延期”“提交通讯录就能减免利息”,要是你没防备,真把通讯录截图或者名单给了他们,相当于亲手把信息送上门。
- 黑产渠道买/共享数据:不良催收公司会和“信息贩子”勾结,从地下黑产那里买你的通讯录数据(比如你之前在其他平台留过信息,被倒卖了);甚至有些小贷平台会和催收公司“共享”用户信息,根本没经过你同意。
- 社交网络“顺藤摸瓜”:比如你用手机号注册过微信、支付宝,或者在社交平台填过联系人,催收可能通过这些账号的关联关系,间接扒出你的社交圈信息(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但也存在)。
这些行为合法吗?大部分是“违法操作”!
简单说:没经过你明确、合法的同意,催收公司私自获取、使用你的通讯录信息,就是违法的!咱们从法律角度拆一拆:
- 侵犯个人信息权: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处理你的姓名、电话、通讯录这类“个人信息”,必须先取得你的同意,而且目的得合法、必要,催收公司要是偷偷拿、拿来骚扰别人,就违反了“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 侵犯隐私权:《民法典》明确规定,你的个人信息(包括通讯录)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能非法收集、使用你的信息,催收用通讯录信息给你亲友打电话施压,本质上就是“散布、滥用你的隐私”。
- 涉嫌违法犯罪:如果催收通过“买信息”“偷权限”获取通讯录,还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比如骚扰他人正常生活),甚至《刑法》里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倒卖、非法提供信息都算)。
遇到这种情况,普通人该怎么办?
别慌,咱们有办法维权和防范:
- 保留证据:把催收的通话录音、短信截图、app权限设置记录(比如你什么时候给的权限)都存好,这是维权的关键。
- 投诉 报警:向银保监会(管金融催收)、网信办(管信息泄露)投诉;如果催收打电话骚扰亲友、威胁你,直接打110报警,说对方“寻衅滋事”“侵犯隐私”。
- 起诉索赔:如果因为通讯录被泄露,你或者亲友的生活、名誉受了损失,还可以去法院起诉催收公司和相关平台,要求赔偿。
- 源头防范:以后下载app时,别随便点“同意权限”!尤其是“读取通讯录”“读取位置”这类敏感权限,非必要就拒绝,遇到催收“忽悠”你交通讯录,直接回怼:“未经我同意,你没权利要!”
法条链接(划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
第四条: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讯录信息属于受保护的个人信息。
第五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比如骗你给通讯录,就违法)。
第三十四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者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包括电话号码、通讯录等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五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需征得自然人同意(催收没经同意用通讯录,就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二条:多次发送骚扰信息、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催收公司“搜”通讯录的手段,要么是钻了app权限的“空子”,要么是靠欺诈、非法买卖,绝大多数都不合法,合法的催收只能向债务人本人主张债权,一旦越界用通讯录信息骚扰、施压,就是在踩法律的“雷”。
如果你遇到这类情况,先留证据,再投诉报警,必要时起诉,日常用金融类app一定要“盯紧”权限,别给催收留可乘之机,法律给了我们保护个人信息的武器,别让它“睡大觉”!
催收公司怎么搜通讯录?这样做合法吗?,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