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手头紧,借了网贷没按时还,结果平台催收一轮接一轮,最后突然收到法院传票,上面赫然写着“涉嫌贷款诈骗”?那一刻,脑子嗡的一下——我只是还不上钱,怎么就成了“诈骗犯”?

别慌,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清楚:网贷逾期,到底是民事纠纷,还是刑事犯罪?什么时候会被认定为诈骗?又该如何应对?
逾期 ≠ 诈骗!先搞清法律的“分界线”
很多人一听“诈骗”,就觉得天要塌了,但其实,在法律上,欠钱不还和诈骗是两码事。
简单说:
- 逾期不还,属于借贷双方之间的合同纠纷,是民事问题。
- 而贷款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方式骗钱,属于刑事犯罪。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小李因为失业,确实没钱还网贷,但他一直主动沟通、说明情况、尝试分期,哪怕暂时还不上,也愿意承担责任,这种,就是典型的“有还款意愿但无能力”,属于民事违约。
而小王呢,压根就没打算还钱,他用假身份证、伪造收入证明,一口气借了十几家平台的钱,到账后立刻拉黑客服、换手机号、跑路失联,这,就极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
所以关键看什么?
不是看你有没有逾期,而是看你借钱的时候,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想骗钱。
平台动不动就说“诈骗”,是在吓唬你吗?
说实话,现在很多网贷平台或催收公司,为了施压,动不动就甩出“我们已经报案,你涉嫌诈骗”这种话术。
⚠️ 注意了:光凭逾期本身,根本构不成诈骗!
除非他们能拿出证据证明你:
- 提供虚假资料(比如假工资单、假工作单位);
- 借款时根本没有还款能力,也没有还款意愿;
- 钱到手后用于挥霍、转移、藏匿,而不是正常消费或应急;
- 借完就失联,逃避还款责任。
否则,这就是在“合法催收”的外衣下,打心理战。
但也要警惕另一种情况:如果平台本身是高利贷、套路贷、暴力催收,那它所谓的“起诉诈骗”,很可能本身就是违法操作,甚至反过来可以告他们!
真被起诉了怎么办?三步走稳住局面
如果你真的收到了法院传票,别慌,冷静应对:
第一步:查清案由先看起诉状写的是“民间借贷纠纷”还是“贷款诈骗罪”。
如果是前者,正常应诉就行;
如果是后者,那你得高度重视,立刻联系律师,因为这涉及刑事责任。
第二步:准备证据保留所有借款记录、还款记录、沟通截图、收入证明等。
重点证明你:
- 借钱是真实用途(如治病、交房租);
- 有还款意愿(哪怕只还了一部分);
- 逾期是因为客观困难,不是恶意逃债。
第三步:积极应诉千万别“玩消失”!
不出庭等于放弃辩护权利,法院可能直接判你败诉,甚至在极端情况下,被误认为“有逃逸倾向”,反而加重嫌疑。
以案说法:一个外卖小哥的“惊魂记”
去年有个案子让我印象很深。
当事人阿强,是个外卖员,疫情期间摔伤住院,借了某网贷平台8000块应急,后来康复了,但订单少,收入不稳定,连续三个月没还上。
平台先是电话轰炸,后来发短信:“你已涉嫌贷款诈骗,警方将立案调查。”
阿强吓得睡不着觉,一度想自首。
他找到我,我把整个借款流程捋了一遍:
他用的是自己真实身份,绑定银行卡,借款理由写的是“医疗支出”,期间还还过500块,也多次在app留言解释困难。
我告诉他:你没有诈骗,顶多是违约。
后来平台起诉,案由是“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我们提交了病历、收入流水、沟通记录,最终法院调解,分期还清本金加合法利息,没一分钱罚息,也没刑事责任。
你看,只要事实清楚、态度诚恳,法律是讲理的。
法条链接:哪些规定保护你?
- 《刑法》第193条:贷款诈骗罪的构成要件明确要求“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不是随便就能扣帽子的。
- 《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返还借款,逾期属违约,承担民事责任。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的司法解释:明确区分民事借贷与刑事诈骗的界限,强调“主观恶意”是关键。
- 《个人信息保护法》:平台不得滥用“涉嫌犯罪”恐吓用户,否则可能侵犯名誉权。
律师总结:别被“诈骗”吓住,但也要对自己负责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欠债确实不该,但不必羞耻;逾期要面对,但不用恐惧。
只要你借款时用的是真实信息,钱是用来解决实际困难,期间没有恶意逃避,那你就站在法律的“安全区”里。
记住三个原则:
- 逾期≠犯罪,别被恐吓话术击垮心理防线;
- 积极沟通、保留证据,是你最有力的盾牌;
- 真被起诉,别逃避,专业应对才能化险为夷。
法律从不惩罚一时的困境,它真正打击的,是那些从一开始就带着恶意钻空子的人。
你只是普通人,努力活着,就已经值得尊重。
挺住,办法总比困难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