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半夜手机突然震动,一看是陌生号码,接起来对方张口就是:“你是张某吗?你朋友李某欠钱不还,现在我们联系不上他,你是紧急联系人!”而你一头雾水:我啥时候成“担保人”了?这事儿,听着离谱,但现实中每天都在上演。

很多人一开始借网贷,只是为了应急、周转、甚至买个手机,平台广告写得天花乱坠:“3分钟到账”“无需抵押”“利息低至万分之三”,可真当你还不上的那天,才发现——那不是“贷款”,是“深渊”。
逾期第一天,可能只是短信提醒;第七天,开始接到电话;半个月后,你的手机每天响20次以上,全是不同号码打来的“客服”;一个月后,你的家人、同事、朋友陆续收到骚扰电话,说你“恶意拖欠”“涉嫌诈骗”,有人因此丢了工作,有人家庭破裂,有人精神崩溃。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被坏账”了,你以为只是晚还几天,结果平台直接上报征信,甚至把债务打包卖给第三方催收公司,你还没反应过来,名字就已经上了“失信名单”。
那么问题来了:网贷逾期了,到底该怎么办?是继续硬扛,还是破罐破摔?是东躲西藏,还是主动面对?
先说结论: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但盲目应对可能让问题更糟。
你要搞清楚自己的债务性质,是正规持牌机构放的款?还是七七八八的“小贷公司”?前者受银保监会监管,后者可能连营业执照都不齐全,如果是前者,哪怕逾期,也有法律程序要走,不能随意爆通讯录、恐吓威胁;如果是后者,很可能已经踩了非法经营的红线。
别信“内部协商”“征信修复”的中介骗局,这些人打着“帮你延期”的旗号,收你几千块服务费,最后把你卖得明明白白,真正的协商,必须是你亲自跟债权方沟通,签署书面协议,保留证据。
如果你确实无力偿还,别忘了还有“债务重组”和“个人破产”这条路,虽然目前全国性个人破产制度还在试点(比如深圳),但你可以申请“个性化分期”或“停息挂账”,最长可分5年还款,期间停止催收、不再计息,这叫“喘息机制”,是法律给普通人留的一线生机。
最重要的是——保护个人信息,守住法律底线。任何催收行为,只要涉及辱骂、p图、群发欠款信息、冒充公检法,都是违法的,你可以录音、截图、报警,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以案说法:
2023年,杭州的小王因创业失败,背负了8家网贷平台共27万元债务,最开始还能勉强还点,后来彻底断供,不到两个月,他的父母、前女友、公司领导接连接到催收电话,内容包括“你儿子是老赖”“她前男友欠钱不还,人品有问题”等,更过分的是,有催收人员把他身份证照片和借款金额做成海报,发到小区业主群。
小王忍无可忍,委托律师取证起诉,法院审理查明:该催收公司并未取得合法催收资质,且存在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名誉权的行为,最终判决:催收公司公开道歉,赔偿精神损失费1.5万元,并停止一切骚扰行为,主债权人(某网络小额贷款公司)因未尽到对第三方催收的监督义务,承担连带责任。
这个案子告诉我们:催收不是“无底线追债”,而是有法律边界的,你有权说“不”。
法条链接:
-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第13条:不得骚扰无关第三人,不得向债务人外的其他人员告知债务信息。
- 《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 《商业银行信用卡监督管理办法》第70条(类推适用):对于确无还款能力的债务人,可与金融机构协商达成个性化分期还款协议,最长不超过5年。
律师总结:
网贷本身不是原罪,错的是失控的欲望和缺失的风险意识,但一旦陷入逾期,千万别用“消失”来应对,沉默不会让你安全,反而会让事态失控。
你不怕负债,怕的是失去理智。面对催收,保持冷静,收集证据;面对债务,主动沟通,寻求合法凯发app的解决方案,法律从不保护“赖账的人”,但也绝不会纵容“暴力催收”。
这个世界有时候很现实,但法律始终是弱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你愿意站出来,依法维权,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别让一次逾期,毁掉你整个人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