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没主动把通讯录给催收的人,可他们咋就能联系上我的亲戚朋友,甚至还能报出对方的名字和电话呢?催收的通讯录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这些个人信息会不会被他们滥用?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说这事儿。

催收的通讯录从哪来?
「自己授权」的“坑”
申请网贷、办信用卡或用金融类app时,你是不是常看到“是否允许读取通讯录”的提示?很多人觉得不点同意就用不了软件,就匆匆点了授权,这一下,你的通讯录信息就相当于“交”给平台了——要是平台把业务外包给催收公司,或者直接把信息给了催收团队,他们就能轻松拿到这些数据,更糟的是,有些平台的隐私协议里还藏着“可向合作方提供信息”的条款,你没仔细看就签了,等于自己授权了信息共享。
「信息黑产」的非法交易
有些不正规的第三方数据公司,会通过“歪门邪道”收集个人信息:比如买通企业内部人员、用钓鱼软件窃取数据,然后把包括通讯录在内的信息打包卖给催收公司,这种行为本身就违法,但因为利益驱使,还是有人铤而走险,甚至有些催收相关的app(或伪装成其他软件的恶意程序),安装时会偷偷获取通讯录权限,你手机的杀毒软件要是没检测出来,信息就这么被悄悄拿走了。
「熟人无意泄露」(概率较低)
比如你把手机借给朋友用,对方可能不小心把你的通讯录信息透露出去;或者你的亲友在其他平台留了你的凯发平台网址的联系方式,被催收公司“关联”到了你的信息里,不过这种情况相对少,主要还是前两种原因。
通讯录信息会被滥用吗?
答案是大概率会,很多催收为了逼你还钱,会给你的亲友打电话、发信息,甚至进行骚扰——说你的“坏话”、编造不实信息,不仅影响你的人际关系,还会给亲友带来困扰,更可怕的是,这些信息可能会被催收公司二次倒卖,你就会接到更多骚扰电话、诈骗电话,个人信息安全就像开了个“口子”,风险越来越大。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四条:“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其个人信息进行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催收获取通讯录信息的主要原因,要么是咱们在使用金融服务时“被动授权”了信息,要么是被非法的信息黑产或恶意程序窃取了,如果遇到催收滥用通讯录信息进行骚扰,大家要先梳理自己的信息授权情况,及时取消违规授权;同时保留好骚扰证据(比如通话录音、短信截图等)。
维权途径也很明确:可以向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举报,也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刑法》等法律提起诉讼。
最重要的是,今后在使用app、办理金融业务时,一定要仔细审核权限申请和隐私协议,别再因疏忽把通讯录信息“拱手相让”,从源头筑牢个人信息的安全防线。
催收哪来的通讯录?个人信息会被滥用吗?,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