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突然收到朋友的微信,“兄弟,你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我在某某借贷平台看到你的名字和欠款信息了……”
那一刻,血压直接拉满,脸都绿了,不是因为欠钱本身有多吓人,而是——你的个人信息,就这么被赤裸裸地晒在了网上。
这不是电影桥段,而是现实中不少网贷逾期者正在遭遇的“社死现场”,有些平台为了催收,把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欠款金额,甚至通讯录里的联系人都列出来,挂在网站、公众号、短视频账号上“公示”,美其名曰“警示他人”,实则是一种变相羞辱和施压。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这么做,合法吗?你能不能告他们?有没有补救办法?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清楚这件事。
平台公开你的信息,到底越没越界?
先说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已经违法。
你跟平台签的是借款合同,不是卖身契,哪怕你逾期了,哪怕你一分钱没还,你的人格权、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权依然受法律保护。
根据《民法典》第1034条,你的姓名、身份证号、凯发平台网址的联系方式、住址这些都属于“个人信息”,平台收集这些信息是为了完成借贷流程,而不是拿去开“失信名单展览会”的。
更别提有些平台连头像、工作单位、家庭成员都一并曝光,这就不仅仅是侵权了,简直是“精准打击式网暴”。
举个例子,小李借了8000块网贷,逾期三个月没还,平台催收无果后,在一个粉丝几十万的抖音账号上发了一条视频:“又一名老赖曝光!某公司员工李某,借款8000元拒不归还!”下面还附上了他的手机号和单位名称。
结果呢?小李被同事议论、领导约谈,最后丢了工作,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债务纠纷了,是用私权利实施社会性处决。
以案说法:她把平台告上法庭,赢了!
2022年,浙江杭州有个真实判例,特别典型。
王女士因疫情失业,网贷逾期1.2万元,某平台在未通知她的情况下,将其身份证照片、借款截图、家庭住址发布在一个名为“全国失信名单公示平台”的网站上,并标注“恶意拖欠”。
更离谱的是,这个网站还能被百度搜索到,她男朋友的妈妈一搜就看到了,差点导致两人分手。
王女士一怒之下起诉该平台侵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
法院怎么判的?
全部支持原告!
判决书里写得明明白白:
被告在未取得原告明确同意、也无法律授权的前提下,公开其敏感个人信息,超出必要范围,构成对原告人格权的侵害,应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责任。
最后平台不仅删了信息、公开道歉,还赔了8000块精神损失费。
你看,法律不是摆设,它是能为你撑腰的。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平台碰不得!
咱们来划重点,以下几条法律规定,是你维权的“尚方宝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34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 《民法典》第1035条:处理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0条: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21条:禁止以“爆通讯录”“公开隐私”等方式进行网络暴力催收。
换句话说,平台哪怕有再强的催收需求,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催债不等于可以违法。
律师总结:逾期不可怕,但别让尊严被践踏
说实话,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时困难陷入网贷泥潭,也见过太多人在逾期后被各种手段逼到崩溃,但我想告诉你:
欠债要还,这是义务;但被羞辱、被曝光、被网暴,这不是代价。
如果你正面临这种情况,请立刻做三件事:
- 保存证据:截图、录屏、保存链接,尤其是那些公开你信息的页面,越完整越好;
- 要求删除:通过书面或平台客服正式提出删除请求,保留沟通记录;
- 果断维权:如果平台拒不处理,直接向网信办举报,或提起民事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从不鼓励老赖,但也绝不纵容“以恶制恶”,你可以暂时经济困难,但不该失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
债务可以慢慢还,但底线一旦失守,就真的很难找回来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法律,永远站在阳光这一边。
网贷逾期了,信息被平台公开曝光?还能不能翻身?,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