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在网贷、信用卡逾期后,会发现催收不仅打电话给自己,连通讯录里的亲友也被“找上门”了,心里直犯嘀咕:他们咋知道我通讯录的?今天咱就聊聊催收获取通讯录的那些门道,顺便说说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催收“瞄上”通讯录的常见门道
咱自己“送”出去的授权
不少网贷、小额贷app在安装或申请贷款时,会弹出权限请求,要读取你的通讯录、通话记录,很多人急着借钱,没仔细看协议就点了“同意”,这些平台拿到权限后,要么自己留着催收用,要么把信息卖给催收公司,甚至有些平台的用户协议里藏着“授权可转第三方”的条款,咱没留意就“被同意”了信息共享。
歪门邪道的“技术手段”
有些催收团队或不法分子,会用恶意爬虫扒取你社交账号、邮箱里关联的通讯录信息,或者直接黑进手机/账号系统偷数据,不过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确实有人铤而走险。
“内鬼”偷偷倒卖信息
金融机构、通讯运营商、甚至一些互联网公司的内部员工,为了赚黑钱,把用户的通讯录、通话记录等信息卖给催收,比如银行员工偷偷导出信用卡客户的联系人,运营商员工倒卖用户的通话关联人,这些“内鬼”让信息从“内部”流到了催收手里。
手机权限被“悄悄”滥用
有些伪装成“正规”的app,或者通过短信链接、钓鱼网站诱导你下载,安装后就偷偷获取通讯录权限,再把信息转卖给催收,还有的app在你授权后,超范围收集信息——比如你授权它看通讯录,它却连通话记录、短信都扒走了。
信息被滥用的危害:不止是催收骚扰
这些信息被催收拿到后,除了轮番骚扰亲友、给咱施压,还可能引发诈骗!比如催收冒充亲友骗钱,或者把信息卖给诈骗团伙,用“熟人”身份行骗,真的很糟心。
如何守住通讯录“隐私大门”?
给大家支几招,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
授权前,多问“为什么”
下载app、申请借贷时,仔细看权限请求——非必要的(比如通讯录、位置)坚决不给!要是某个平台强制要通讯录权限才放款,咱就得掂量下:这平台合规吗?会不会是“套路”?宁可换个正规平台,也别为了借钱把隐私“裸奔”出去。
定期“收回”手机权限
手机设置里有个“应用权限管理”,定期去看看!把那些小众app、可疑app的通讯录、通话记录权限关掉,尤其是下载后没用过几次的,赶紧“收回”权限。
遭遇违规催收,果断维权
要是发现亲友被骚扰,或者自己的信息被违规获取,先保留证据:催收的短信、通话录音,app的授权记录、下载来源都存好,然后向银保监会、工信部、网信办投诉,也可以直接起诉平台和催收公司,用法律武器讨回公道。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匿名化处理后的除外),第十三条明确:个人信息处理需“取得个人同意”(或符合其他合法情形),若平台以“不授权就不放款”等方式变相强迫授权,该同意可被认定为“非自愿”,处理行为违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处理个人信息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且需征得本人(或监护人)同意、公开规则、明示目的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面临刑事处罚。
催收获取通讯录的途径,既有用户“自愿”授权的(需注意授权是否真实自愿),也有窃取、内鬼泄露等违法手段,作为个人,我们要提高信息保护意识:授权前“多问几个为什么”,定期清理手机权限,从源头减少信息泄露风险,若遭遇违规催收或信息泄露,要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通过投诉、诉讼等方式维权——法律为个人信息安全筑牢了防线,侵权者终将为其行为付出代价,而我们自身的警惕和行动,更是保护隐私的关键一环。
催收怎么知道通讯录的?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