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贷、信用卡逾期后,不少朋友会遇到催收“爆通讯录”的糟心事——自己的联系人被催收轮番骚扰,甚至连多年不联系的同学、远房亲戚都接到了催收电话,很多人纳闷:催收到底是咋拿到我通讯录的?今天咱就把这个事儿掰开揉碎了说,顺便讲讲遇到这种情况该咋应对。
催收拿到通讯录的常见“门路”
你自己“送”出去的app权限
很多借贷类app在安装时,会弹出一堆权限请求(读取通讯录”“访问短信”“获取位置”),不少人图省事,或者没仔细看,直接点了“同意”,这就相当于你亲手把通讯录的“钥匙”交给了app,等逾期后,平台很可能把这些通讯录数据交给催收公司,让他们去联系你的亲友施压。
第三方数据公司的“助攻”
有些网贷平台本身没能力(或不想自己动手)收集大量数据,就会找第三方数据服务商合作,这些服务商可能通过“爬虫”技术爬取公开信息,或者整合其他用户自愿(或非自愿)授权的信息,把通讯录数据打包卖给催收方,甚至有些服务商还会通过“共享账号”“数据联盟”的方式,从其他app那里“借”到你的通讯录信息。
你的“无心之失”或被诱导授权
申请贷款时,有些平台会要求你“上传通讯录截图”“填写紧急联系人并验证”,如果你的紧急联系人填得太多(比如把整个通讯录都复制进去),或者被平台用“不授权就不给贷款”的话术诱导,这些信息就会被平台牢牢攥在手里,还有的人在一些钓鱼网站、虚假app上填了信息,结果数据被不法分子倒卖,最终落到催收手里。
违规窃取或黑客手段(少数但恶劣)
这种情况相对少,但危害大,有些催收团队或不法分子会用黑客技术、钓鱼链接、恶意软件等手段,偷偷侵入你的手机,窃取通讯录,比如伪装成“贷款额度提升”的短信链接,你一点开,手机里的通讯录就被悄悄传走了。
遇到通讯录被滥用,该咋应对?
先“锁死”手机权限
打开手机的“应用管理”或“权限设置”,把那些借贷、理财类app的“读取通讯录”“发送短信”权限全部关掉(如果已经卸载app,记得检查残留权限),以后装app时,非必要的权限坚决不点“同意”,尤其是通讯录、短信这类敏感权限。
保留证据,准备维权
如果催收已经开始爆通讯录,赶紧保留证据:通话记录、催收短信、骚扰电话的录音(记得提前告知对方“我在录音”,否则可能涉及隐私问题)、通讯录被骚扰的亲友的证言等,这些都是证明对方侵权的关键。
向监管部门“告状”
可以向银保监会(管金融催收)、工信部(管电信骚扰)、网信办(管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也可以打12321举报网络不良信息,把你掌握的证据提交上去,要求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法律维权,硬碰硬
如果催收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你的生活、侵犯了你的个人信息权益,直接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起诉对方(催收公司或网贷平台),要求对方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甚至赔偿精神损失,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非法收集、使用都是违法的!
法条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第十三条:处理个人信息需取得个人同意(或符合法定例外情形);第六十六条:违规处理个人信息将被责令改正、罚款,情节严重者需承担民事/刑事责任。
催收获取通讯录的核心逻辑,要么是你“自愿”授权(比如app权限、申请时的信息提交),要么是第三方/不法分子通过违规手段获取,但无论哪种途径,未经合法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使用你的通讯录信息,都涉嫌侵犯个人信息权益。
作为用户,一定要提高警惕:安装app时仔细看权限请求,非必要权限坚决拒绝;申请贷款时谨慎提交通讯录等敏感信息;遇到催收爆通讯录,第一时间固定证据、投诉维权,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起诉,法律给了我们保护个人信息的“尚方宝剑”,别让催收的不法行为“逍遥法外”!
催收是如何得到通讯录的?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