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了网贷或者信用卡的钱,催收的人却突然联系上了你的同学、前同事,甚至是多年没联系的朋友?明明这些人根本不在你的通讯录里,催收是怎么找到他们的?遇到这种违规催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催收能联系非通讯录人员吗?合法边界在哪里?
按照法律规定,正规催收只能联系债务人本人,或者债务人明确提供过的紧急联系人(比如办贷款时填的亲属、同事,且这些人属于“与债务有关联”的范围),那些和债务“八竿子打不着”的“非通讯录人员”(比如你的普通朋友、前同事),催收是没有权利联系的——因为这些人属于“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催收联系他们,本质上是侵犯了这些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也违反了催收的合规要求。
违规催收的常见“骚操作”有哪些?
除了偷偷联系非通讯录的人,违规催收还有这些“套路”:
- 伪造文件吓唬人:伪造律师函、法院传票,甚至p图伪造“开庭通知”,以此逼迫你还钱;
- 暴力骚扰轰炸:一天打几十通电话,甚至半夜、凌晨也打,还会用不同号码“呼死你”;
- 侮辱威胁施压:用“再不还钱就去你家泼油漆”“让你单位所有人都知道你欠钱”等话术恐吓你,甚至辱骂你的家人;
- 散布隐私信息:把你的债务信息、个人隐私(比如照片、家庭住址)发到网上、你的社交圈,或者直接发给你的朋友、同事。
遇到违规催收,该怎么应对?
别慌!这几步能帮你维权:
保留证据是关键
把催收联系第三方的聊天记录、通话录音(记得提前告知对方“我在录音”,避免合法性争议)、短信截图,甚至第三方的证言(比如朋友说“催收给我打电话问你的情况了”)都保存好,这些证据是你维权的“武器”。投诉举报走正规渠道
- 打银保监会投诉电话12378,或者在黑猫投诉、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提交投诉,把证据上传,说明情况;
- 如果催收涉及恐吓、骚扰,直接打110报警,或者向当地派出所报案(这种情况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法律维权:起诉对方
要是催收的行为导致你(或第三方)的名誉、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可以向法院起诉催收方或放贷机构,要求他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甚至赔偿精神损失。
如何从源头减少被违规催收的风险?
- 按时还款,主动协商:尽量按时还款;实在还不上,主动和放贷机构协商分期、延期(很多正规平台愿意沟通)。
- 谨慎授权个人信息:借网贷、办信用卡时,别轻易授权app读取你的通讯录、短信等权限(有些不良平台会偷偷存你的联系人信息)。
- 选正规机构借贷:远离利息过高、催收粗暴的“野平台”,优先选择银行、持牌金融机构。
法条链接
- 《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六十八条:发卡银行应当对债务人本人及其担保人进行催收,不得对与债务无关的第三人进行催收,不得采用暴力、胁迫、恐吓或辱骂等不当催收行为,对催收过程应当进行录音,录音资料至少保存2年备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电话、住址、通讯录等)。
-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催收联系非通讯录人员,多数属于违规催收,既违反金融监管规定,也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遇到这类情况,债务人及被骚扰的第三方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通过投诉、报警或诉讼等方式维权。
同时提醒大家:借贷时选合规机构,谨慎授权个人信息;还款困难时主动协商,从源头减少被违规催收的风险,法律既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违法催收,维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信息安全。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