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逾期后哪家催收最狠?被爆通讯录、恐吓短信不断,到底怎么应对才不吃亏?说实话,干了十几年民商事诉讼这行,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一笔几千块的网贷,最后搞得家庭破裂、工作不保,不是他们不想还,而是压根没意识到——一旦逾期,真正让人崩溃的往往不是利息,而是那套层层加码、步步紧逼的“催收战术”。 最近有好几个当事人来找我,一进门就慌:“张律师,我现在不敢接电话,微信被拉黑,我妈接到陌生电话说我是‘老赖’,连我前同事都收到我欠钱的信息……这不是逼我去死吗?”
你看,问题来了:同样是网贷逾期,为什么有些人只是收到几条提醒短信,而有些人却像进了高压锅,四面楚歌?

哪些平台催收最“猛”?
先说结论——那些没有持牌背景、靠流量起家、主打“秒批放款”的中小型网贷平台,往往是催收最激进的。
比如某些名字听起来很“科技范儿”的app,打着“年轻人的第一笔信用贷款”旗号,审核松、门槛低,但一旦你逾期超过7天,催收节奏立马升级:
- 第1-3天:系统自动发短信,“尊敬的用户,您的借款已逾期,请尽快还款。”
- 第4-7天:开始用ai语音外呼,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号码还不一样。
- 超过7天?恭喜你,进入“人工强催阶段”——
👉 你的通讯录可能被读取(虽然合同里写“授权用于风险评估”,但实际用途你懂的);
👉 亲戚朋友陆续接到“温馨提醒”:“您亲友某某某借款不还,影响信用,请督促其还款”;
👉 更离谱的是,有人收到ps的“通缉令”图片,配文“拒不还款将移交公安机关”。
而反观一些银行系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招联金融、中银消费),虽然也会催收,但基本遵守行业规范:只联系本人,不爆通讯录,不威胁恐吓,更不会伪造公文。
所以你说哪家催收厉害?
不是看它多大声,而是看它多“狠”——敢不敢越界,有没有底线。
以案说法:一个95后女生的真实经历
我去年代理过一个案子,当事人小林,24岁,刚毕业做电商运营,因疫情影响收入断档,在某知名网贷平台借了8000块应急,本来想着缓两个月就还,结果平台在她逾期第10天后,直接把她大学室友、前男友甚至小区物业的电话都打了一遍,说她“恶意诈骗”。
最严重的一次,她母亲接到电话,对方自称“司法协查人员”,说小林已被列入失信名单,子女未来考公受限,老太太当场血压飙升送医。
我们介入后发现:该平台虽在合同中注明“必要时可联系第三方核实信息”,但并未明确告知会向无关第三人披露债务信息,且所谓“司法协查”纯属虚构,最终通过民事诉讼 向银保监会投诉双线推进,不仅叫停了骚扰行为,还让平台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000元。
这个案子让我特别感慨:很多人以为欠钱是道德问题,其实更是法律边界问题,催收可以存在,但不能变成“合法暴力”。
法条链接:这些红线,催收机构碰不得!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以下行为属于违法催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不”:
《民法典》第1032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 对应现实:爆通讯录、群发欠债信息=侵犯隐私。《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中国互金协会发布)第13条:
不得通过“恐吓、威胁、侮辱”等手段催收;不得向与债务无关的第三方透露债务信息。
→ 这是行业铁律,哪怕你是老赖,也不该被“社死”。《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
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拘留或罚款。
→ 如果你每天收到上百条“再不还钱就上门抓人”的短信,完全可以报警。《刑法》第253条之一: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 平台偷偷读取你手机通讯录并用于催收?可能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律师总结:逾期不可怕,乱应对才真危险
最后我想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第一,逾期本身不违法,只要不是恶意骗贷,哪怕暂时还不上,也是民事纠纷,不是刑事案件,别被那些“要坐牢”的恐吓话术吓住。
第二,面对催收要有策略:
✅ 接到电话录音留存;
✅ 遇到骚扰立即截图 报警 投诉至12377(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别轻易签“延期协议”或“承诺书”,很多条款暗藏陷阱。
第三,主动沟通比逃避强百倍,如果你确实困难,建议主动联系平台说明情况,申请分期或暂缓执行,正规机构通常愿意协商,毕竟他们也不想走到起诉那一步。
记住一句话:你可以暂时没钱,但不能失去法律武器。
这个世界有时候对负债者太苛刻,但作为律师,我始终相信——
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那个正在努力爬出深渊的人。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答案很简单,不同平台,催收风格天差地别。,本文为即问律师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个案情况不同,如有咨询需要请联系专业律师。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声明:本文由即问律师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有文章内容均属本站原创,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发请联系凯发app,同时警告凯发平台网址的版权碰瓷狗来碰瓷,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